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中国地震局联合印发文件表彰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共有20个单位获得“全国地震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5名同志获得“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们是近年来地震系统各领域涌现出的先进代表,是地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从今天起,防震减灾故事专栏推出“榜样的力量”,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防震减灾行业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新征程上争创一流、再立新功!
1984年,包头市地震局成立,之后的40多年里,他们不断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保障应急响应、增强公共服务,全力当好党和人民地震安全的“守夜人”,曾获“全国地震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多年荣获“全国地市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台站监测质量连续8年进入全国前三名,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打造断层成果应用的“包头模式”
开展活动断层探测工作,推进活动断层成果应用,在城市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中明确避让活动断层,是减小断层潜在危险的有效办法,也是地震部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包头市地震局考察活断层
包头市地震局主动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拓展“防震减灾+工作”,创新性地建立了多部门共同推进活动断层成果应用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协调市人大、市政协开展活动断层成果应用专题调研,与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密切配合,将活动断层成果应用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在市规委会会议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具体项目选址时,明确提出活动断层避让意见。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到具体工程项目选址建设全方位应用活动断层成果的工作格局。
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应用座谈会
同时,包头市地震局积极拓展活动断层避让咨询服务,建成活动断层资料室,设立公共服务窗口,面向社会免费开展咨询服务,目前已累计为800余项建设工程提供咨询服务。2023年,包头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应用工作入选全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优秀案例,并被中国地震局推广,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将包头市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活动断层成果应用示范基地”。
包头市地震局地震监测中心
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是衡量地震部门工作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防震减灾的主责主业所在。包头市地震局不断加强地震台网建设,密切监视跟踪震情,持续提升监测质量,以实际行动兑现“防震减灾造福人民”的庄严承诺。
近年来,包头市地震局在台站建设中开创“局地共建”模式,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支持,2023年以来先后建成石拐地震台、九峰山地震台,形成了地市级“5台1中心”监测台网,率先实现了“一县一舍”台网建设目标。加强台站观测环境及设施保护,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稳定、可靠,为应对突发地震事件提供有力保障。
监测仪器抢修
同时,每年更新完善《包头地区震情监视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方案》,加强震情周、月会商,深化地震趋势研判,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震情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修订《包头市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值班值守和应急准备,实行24小时双岗值班,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检验和提升应急响应能力。2024年9月1日,包头市昆都仑区发生3.8级地震,包头市地震局快速响应,妥善处置,高效、科学完成了信息上报、趋势研判、现场调查等各项工作,那些下在日常的功夫,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正是这样的积累,让包头市地震局在各类评比中屡获佳绩。其中,局属二级单位包头市地震台作为地市级台站参加全国监测质量评比,获一等奖7次、二等奖18次、三等奖10次。
构建防震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普及防震减灾救灾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样是地震局的重要职责。
防震减灾宣传进农村
包头市地震局在科普宣传上持续用力,将每年的5月份确定为包头市防震减灾宣传月,连续16年开展宣传月活动,常态化将防震减灾知识列入市委党校干部培训内容,突出抓好中小学生地震安全教育,深化“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利用主题班会、开学第一课、参观研学、疏散演练等方式加强中小学生防震避险知识培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防震减灾知识“小”课堂,普及防震知识,提供科学指导,锻造韧性未来。
大力推进宣传阵地建设。目前已建成1所国家级、6所自治区级科普示范学校,大仙山地震科普馆被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开通数字全景式地震科普馆,打造“包头地震信息服务”平台,连续3年举办线上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累计答题14万余人次,不断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防震减灾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包头市地震局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投身防震减灾事业,全力打造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包头样板”,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