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深夜,也就是公元1556年1月23日午夜,在我国现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华县地发生了一次极其强烈的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超过8级,经地震学家考察认为震级为8¼级 。当时大半个中国都有震感,地震波及周边方圆几十万平方公里,震动强烈,地动山摇,无数建筑物顷刻坍塌。由于睡梦中的人们毫无防备,致使83万人在大地震中遇难,造成了世界地震灾害史上最大的灾难。
华县大地震的位置
根据各县州府志记载,当时全国101个州县遭受了地震破坏,分布于陕、甘、宁、晋、豫五省。据记载“潼、浦之死者什七,同华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临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因此在伤亡最为惨重的地震中心地带,当地70%的人口都死于地震。当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除了空前的人员伤亡,也蒙受了巨大财产损失。陕西关中、山西、河南等地区几乎沦为一片废墟,繁华的城镇夷为平地,导致数十年无人烟。此次地震在世界历史记载中是灾害极其严重的,死亡人口之多,为古今中外罕见,因此被称为世界上灾难最严重的地震。
地震灾害的记载
我国地震工作者对这次地震做了大量研究,翻阅了地震涉及地区的大量历史资料和各种记载,基本确定这次大地震的宏观震中为北纬34.5度,东经109.7度,震级定为8 ¼级,震源深度约为20到40公里,极震区的地震烈度为11度,发震时刻为1556年1月23日22时至24日2时之间。地震波及面积达90万Km²,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宁夏、河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等省区,有感范围甚至远达今福建、广东、广西一带。重灾地区分布在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宁夏五省区,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最大烈度分布在今陕西省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大荔县朝邑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总体走向北东方向,表明地震地表主破裂带,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可以推断导致如此强烈华县大地震的原因是汾渭裂谷地下断层活动的结果。
这次地震人员伤亡如此惨重,其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一系列地表破坏而造成的。震中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滑坡和崩塌造成的震害尤其严重,当地居民大多数住在黄土窑洞内,半夜坍塌的窑洞使大部分人在睡梦中遇难。当地地下水在地震时急剧液化,喷砂冒水,造成房屋倒塌,也是伤亡重大的原因。震后水灾、火灾、疾病等次生灾害更加重了灾情。地震时,较坚固的高大建筑物城楼、宝塔、宫殿也都纷纷倒塌。起源于唐代的西安碑林,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它历经数代而不毁,但在华县大地震中损毁过半,著名的《开成石碑》甚至被震裂为40多块。
地壳运动使华县凤谷山石泉干枯,地表出现大规模形变,如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陷随处可见,华县“原阜旋移,地高不尽改故迹”。永济至临潼之间出现长100多公里的地震断裂带,断裂的垂直断距超过5米。
华县大地震烈的有分布图
1556年大地震的形变现象十分强烈,但时过境迁,如今保留下来的遗迹不多。经地震工作者的努力,发现了一些这次大地震的遗迹。
小雁塔原有15层,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直到现在只有现存13层。
小雁塔
著名唐代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在华县地震时,地上的陵园遭到了几乎完全的破坏。今天乾陵中有61座石像,他们是臣服于唐朝的61位外国君王的石像,在这次地震中,石像的头部都被震了下来,成了无头石像,据说现在只有36个人身份能够得到确认,剩下的25个至今不得而知。
乾陵的石像
华县县城东柳枝镇张桥村是华县大地震震中所在地,在张桥村附近可以看到被称为“半截山”的地震遗迹,可见当时地震破坏之大。
华县地震遗迹半截山
我国地震工作者一直对华县地震进行着研究。为了使世人对这次巨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中国地震局还专门组织了《一五五六年华县特大地震》课题组,较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了前人关于华县特大地震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此次地震开展综合研究,并于2010年出版《一五五六年华县特大地震》一书。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一史上灾害最大的地震提供了详细资料。
《一五五六年华县特大地震》一书
华县大地震已经过去465年了,人类在和自然灾害的斗争一天都未停止。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展览馆有一句格言,那就是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铭记历史,探索科学。铭记华县这样的大地震历史,让我们更加增强探索科学,减轻和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图片来自网络)
(引自https://www.cea.gov.cn/cea/xwzx/xydt/5570572/index.html)